欢迎来到原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二篇

季羡林 时间:2019-03-25 我要投稿
【www.datangwenhua.cn - 季羡林】

  【篇一:《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不过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可以自行判断。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己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后,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通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篇二: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篇三:《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篇四: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精通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在书中,季羡林以自己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应该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对世人的洞察又是透彻而一针见血的:“根据我个人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先生对人性的考量是批判性的,往往具有颠覆意义:“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世事就是如此,人生充满滑稽,如果我是你,又将如何,又能如何?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由此,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文学作品常常以“乳臀”来作为噱头,令人心生厌恶。但它们的作者一定不是大师级的文坛巨匠。大师并不是不能有所突破,思想前卫,但却绝非油滑、轻浮、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他的思想必然成熟,他的观点必然深刻。先生的文学观点几经雕琢,虽然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但是却难得的温婉大气、圆融平和。“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

我们夸奖一个人聪明,表示我们对他赞赏甚至羡慕;我们褒扬一个人智慧,却表达我们对他尊敬乃至折服。聪明先天而成,而智慧却可以后天培养。多观察,练就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勤思考,成就一付包容万象的宽广胸襟。在时间的历炼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无疑就是智慧的。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篇五: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篇六: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季羡林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作者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该有所作为。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作者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作者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作者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作者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篇七:《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已经好久没有特意写读后感了,一直挺喜欢阅读,但也仅限于看,几乎不写评论或读后感。借这次参加局工会读书小组活动的机会,又开始重操旧业啦。不过,这次还真全凭兴趣,可以随意漫谈,而不是当年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刻意地去拼凑文字。

我这次看的书是《季羡林谈人生》。其实,说来惭愧,对于季老,这位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让我真正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却是在今年,在他98高龄驱去世的时候。之前,是通过他的著名弟子钱文忠知晓他的。钱文忠的《三字经》火了,我也买了翻看过,还教年幼的女儿一起学习背诵。

于是乎,对季老也想有所了解。这次正好局里购置的第一批书籍中,有《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来。常说“书非借不能读”,对于借来的书,我总是第一时间消化。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铁车厢里阅读的。

这本书是由52篇千字随笔组成,季老用极其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我们人生的纷纷扰扰。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他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他还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诚然,我们一生遇到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也有人告诉我,要常想那一二。“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一种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同样也是一种人生,而我们的心境是至关重要的。改变心境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记得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过:“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通读此书,感觉季老先生为人谦逊真诚、乐观开朗、淡泊名利。虽然社会外界给了他国学大师等多顶名誉光环,但他却以平和的心态,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岁高龄以后依旧坚持每天四点半起床,勤奋写作。十年浩劫,虽然身体上、地位上受到严重迫害,但用他自己话讲,却是精神极其丰富的时候,也正因为这段时间的空闲,他翻译、著作多篇极有价值的书籍。一位世纪老人,依旧关注、忧虑这社会的未来,特别对目前人与自然难以和谐的现象而呐喊。

这本书每篇文字都较短小,语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我们这代青年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变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潜下心来阅读季老的文章,真能给我们打一针强心剂,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在此,我也向在座书友特别是年轻人强烈推荐此书。

  【篇八: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回忆有时让人温暖,有时让人惘然。梁任公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未来。有时暗自思忖,自己莫非已步入老年?不然何以在这个别人看来年富力强的时候,常常不禁回想以前呢。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人们常认为,女为悦己者容,我虽有“己悦者”,但从来没有为此煞费苦心,就连精心也谈不上。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在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中,我自认为我可以在盛夏的炎热中,给人一朵青莲;在隆冬的酷寒中,送人一盆热炭。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再后来,我有了亲密爱人,有了一个需要彼此支撑的小家,我们的职业都很艰苦,聚少离多,但我们珍视对方,保重自己,所以如今很是满足,尽管我曾经付出那么多,得到他的悉心呵护,我觉得艰难都成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

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第一,人生的感悟不应只写在纸上,而应见之于实践。此书不仅有内涵,且富有外延,所谓外延,即作者自身的实践。好多作者,书本上夸夸其谈一大套,但实际行动做不到,就没有说服力。季大师谈人生价值,不仅以书明理,且以行动示范于后人。按说大学问家的时间最为宝贵,岂肯在‘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耄耋之年,玩雕虫小技——写千把字的豆腐干文章。然而,望九高龄的季老,却引经据典、一丝不苟地做这件事,以丰富的阅历,独到的见解,写出‘人生漫谈’的系列文章,用承前启后的行动来阐释人生的真谛,让我辈小子敬佩不已。大师在80岁起步做大学问,我等小弟弟,怎敢怠惰、放纵而掩卷、搁笔呢?

第二,经受了文革的‘洗礼’,按大师自己的话来说,是已经死过一次的人,又多活了30多年。其阅历自然不同于一般,可说是已到了世事洞明、炉火纯青的境界。谈话、行文心平气和,不似我辈心躁气盛,思想、言论多有偏颇。他博学多智,说古道今,劝喻世人,言简意赅,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这种久经磨练才养成的睿智和气度,我辈实难望其项背。这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人生教科书。

第三,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第四,第四,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篇九:《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是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佛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1911年8月6日,季先生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六岁离开家乡到济南随叔父上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陶渊明诗。先生一生着作等身,品行高洁。

2009年7月11日8时50分,98岁的季羡林先生走了。当噩耗传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沉默良久之后,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重新又读了一遍季先生的着作——《季羡林谈人生》,读后略有所悟。

人的一生要学会处理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的平衡关系,也就是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即修身问题。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在谈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先生提出的观点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人的一生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老先生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一向都非常谦虚谨慎,常称自己“不才”。九十岁高龄时还常常自己警告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季老还告诫人们:“人贵有自知之明,学海无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并勉励年轻人,“一寸光阴不可轻,做学问干事业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

人的一生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季老高寿,且身体健康,思路清晰,耄耋之年一直没有间断写作与研究。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长寿之道》介绍自己的长生之道,养生之述。文中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无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告诉我们:“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只有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老用一生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图私利,勤勤恳恳地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不图回报,才能名垂青史,一个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

季老先生朴实的文字,真切的情感,娓娓道来,给人启迪,让人回味无穷。先生的文字,是他一生的写照和对人生的感悟,随着岁月的流逝,先生的做人处事,已渗透在字里行间了。在公司大力培塑员工品德教育的今天,学习季老先生的做人、处事、治学之道,对指导我们的思想言行大有裨益。

  【篇十:《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作文

  【篇十一:《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望九之年的季老,总结他八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开篇三节大谈人生,人生的内涵、意义。品读这本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体味,感悟到了他对自己人生旅途的总结。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是的,责任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进步的历史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决不是在高喊口号,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我们内心的芜杂、浅薄。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通过积极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奋勇向前,勇于挑战,活出精彩人生,展现最完美的自己。

  【篇十二: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记住季羡林这个名字,是因为一次考试,写教案《月是故乡明》。本来是一次紧张的考试,却成了我自觉品读大师文章的开始,感动于他的经历,他对人生的彻悟,感念与他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从此,心中有了季羡林的文字,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但我总是以忙为借口,忽略着自己的阅读,只到两年后的,我费了一些周折,终于得到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大师的风范,朴实而真切的文字,又一次品读中感怀。我是流着眼泪读一些章节的,在对他对人生感悟中洗涤着内心的或芜杂,或浅薄。我原谅自己太过感性,也许,这个正是我能沉浸书本,但又常常走不出书本的原因。然而今生恐怕也难改我这样的性情了,不改也罢。

读到季先生的《二月兰》,已经能够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特殊年代给季先生带来莫大安慰的亲情,被他的描述感动,被其中流淌的真情感动。是亲情,是真情,是对人性的彻悟,让太在那艰难的重厄的年代,能有着点温暖,有着坚韧,走过那段黑白颠倒的时光,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光。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然而“年届耄耋,”“在燕园已经住了四十多年”的季先生,却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同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小年,联系在一起回忆对比,令人伤情动怀。

季先生几次用类似语句,渲染二月兰当今盛开的气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只对十年浩劫期间特别表述为,“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是在嘲笑我。”所以说,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小年,意味着时代或社会环境的变迁。“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季先生“‘泪眼向花花不语’……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眼下正是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季先生也由歪风狂吹时的不可接触者成为极可接触者,然而,餐桌上已缺少婶母“老祖”用二月兰旁青草丛里搜挖的荠菜所包混沌的清香,二月兰的紫雾与湖畔垂柳的绿烟间少了女儿“婉如”回家后匆忙走去的身影,花丛里再也看不到小猫虎子和咪咪格外显眼的一黑一白。当年正是她们以“一点暖气支撑着”季先生,“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渊,一直到今天。”可她们都不在了。季先生两次用诗歌手法,间隔悲叹道,“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到异样的寂寞与凄凉。”回过头再看“老祖和婉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带走了,”我们感到的是季先生失去亲人那种虽生犹死、“极度深寒”的悲凉。

季先生在文章尾段还有意提出,什么叫悲?什么叫欢?是身为不可接触者时悲呢?还是身为极可接触者时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楚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当问及“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时,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现在的外热内冷,与以往“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的两种反差对比,将季先生对亲情的依恋和失去亲情是何等的孤寂神伤,揭示得淋漓尽致。正如贾谊《鵩鸟赋》中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哉。”

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早已经年过耄耋的老人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如果不读他,也许他的这个做法会和一个词联系起来,网络媒体常说的“炒作”,但是,我知道,读过他,悟过他的人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的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常常在夜静一个人孤独伏案的时候,看写字桌上那暗青色的封面,想起和他的文字度过的一段时光。也许,那正是我自我解愁却又没有方向的时候,如果说,有什么让我能暂时平静一些下来,那,季老的文字,或许正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感谢送我书的朋友,感谢在我心绪颇不宁静的时候给我一如这书一样真实和真情鼓励和帮助的朋友。如果有机会,我将继续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那份没有过多修饰,却洗练而能恒久的文字和人生。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122@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门文章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