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原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中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期中试卷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中心 时间:2019-03-25 我要投稿
【www.datangwenhua.cn - 试题中心】
试题预览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共24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1.读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文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有象征民族精神的奇jué(▲)清新的石榴,有给人生命启示的如bèng(▲)溅着点点水花的的紫藤萝,也有婆suō(▲)、伟岸、力求上进的白杨树,更有被打断腿还要喝酒的迂(▲)腐可笑的孔乙已……

2.默写。(10分)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

②夕阳西下,▲。(马致远《秋思》)

③▲,不似垂杨惜金缕。(温庭筠《惜春词》)

④淮南秋雨夜,▲。(韦应物《闻雁》)

⑤▲,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⑥抽刀断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⑦不是花中偏爱菊,▲。(元稹《菊花》)

⑧独学而无友,▲。(《礼记学记》)

⑨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用心专一,就可以聚精会神,正如《庄子达生》里“▲,▲”所说的那样,最终会学有所成。

3.下面语段中有两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①4月10日上午,“快乐阅读,沐浴书香”阅读节隆重在我校体育场举行,②近5千名师生,参加本次阅读节,③本次阅读节,倡导大家养成“爱读书,读好书”,④阅读节期间将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我校校园文化增添浓郁的书香氛围。

第句,修改:▲。

第句,修改:▲。

4.学习“鸟专题”时,为了更好地了解鸟的知识,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6分)

(1)你所在的小组开展了一次“飞花令”,要求每个同学说一句带有第三个字是“鸟”的古诗词。姜雯同学说的是“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李浩同学说的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令欲燃。”请你也说出一句第三个字是鸟的古诗词。(2分)

(2)汉字“西”的甲骨文的写法“”,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西,鸟在巢上。”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棹歌惊起乱西禽。”(《敦煌曲子词集》)中“西”的意思。(2分)

(3)材料一:根据历史记载,近1000年来,有139种鸟类已从地球上消失,平均每10年就有一种鸟从地球上消失,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目前全世界9775种鸟类中就有1212种濒临灭绝,如大型鸟类黑鹳和白鹳,丹顶鹤、灰灌鹤、信天翁、朱缳等。

材料二:江苏盐城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由于当地政府得力的措施,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越来越多,丹顶鹤、朱缳、黑鹳等濒危鸟类数量也逐年增加。

材料三:2014年河南大学生闫啸天和王亚军前后共猎捕过两次燕隼。7月28日,他们被河南省辉县市森林公安局刑事拘留,法院对这起“掏鸟案”作出最终判决:判处闫啸天10年6个月徒刑,判处王亚军10年徒刑。

从上面的材料你得到什么结论?(2分)

第二部分(41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7题。(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①、韦楚客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刘骋②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③。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④,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选自《鉴诫录》)

【注释】①刘梦得,即刘禹锡。②骋,施展。③唱,诗文创作。④探骊获珠,在黑龙的颔下取得宝珠,比喻诗文写作抓住了关键。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5.解释下面句中加字的词语。(4分)

(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3)饮讫不劳思忖▲(4)但取刘诗吟味竟日▲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

7.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三、阅读《蚕儿》(作者:陈忠实)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4分)

①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②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③“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④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

⑤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⑥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⑦上课的哨声响了。

⑧“二年级写字。”

⑨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⑩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之前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问。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21“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22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23“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了。”

○24“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25“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26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27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28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29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30“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31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32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33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34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35“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36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37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读者》)

8.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共写了两位老师,请分析第一位老师的形象。(2分)

9.文中第○27段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3分)

10.文章以“蚕儿”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11.文中第○36段写到“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蚕丝”寄托了我的“情丝”,请分析“我的情丝”蕴含了哪些情感?(3分)

12.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3分)

四、阅读《谈慎独》(作者:曾彦彦)完成13~15题(7分)

①何谓“慎独”?《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122@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门文章
数据加载中...